紫笋茶 从唐肃宗年间(公元757-761)起被定为贡茶 紫笋茶产于浙江省长兴县。唐陆羽著《茶经》称:“阳崖阴林,紫者上,绿者次,笋者上,牙者次”。紫笋茶制茶工艺精湛,茶芽细嫩,色泽带紫,其形如笋,唐代广德年间至明洪武八年间紫笋茶被列为贡茶。紫笋茶在各种级别的名茶评比中多次获奖。
伊始 陆羽举荐 唐肃宗年间,陆羽游历四方来到长兴顾渚山。长于烂石之上、阳崖阴林的茶,让他感叹“紫者上,绿者次;笋者上,牙者次;叶卷上,叶舒次”。故与皎然、朱放论全国诸茶时,断定“顾渚第一”,顾渚紫笋茶遂成唐朝贡茶。
延绵 技艺更迭 到了宋代,紫笋茶饼制作技艺更为精致,宋法奢于唐法,经采择、涤濯、蒸、压黄、研膏、压模、焙火等工序精制成团茶。到了明代,朱元璋为轻徭薄赋,下旨改团(饼)茶为散茶,蒸青、炒青开始流行。明代制法延续至今,并发展出青茶、红茶等多种工艺。
现今 复兴 如今,顾渚山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吸引都市人前来休闲观光,催生了当地民宿、旅游的发展。 曾经作为贡茶的一枚茶饼,而今幻化出紫笋茶、紫笋茶饼和紫笋抹茶等系列产品,散茶、饼茶、袋泡茶、混味茶的饮用方式,都让长兴茶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。
顾渚山 顾渚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城西北17公里,海拔355米,面积约2平方公里,属水口乡顾渚村。 在唐代中期产贡品紫笋茶、金沙泉而闻名于世。顾渚山海拔355米,西靠大山,东临太湖,气候温和湿润,土质肥沃,极适茶叶生长。唐代湖州刺史张文规称:“茶生其间,尤为绝品”。茶圣陆羽与陆龟蒙在此置茶园,并从事茶事研究。陆羽在此作有《顾渚山记》,顾渚山是陆羽撰写《茶经》的主要地区之一。被誉为“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”。
茶叶特征 茶芽细嫩,色泽带紫,其形如笋 为白毫显露,芽叶完整,外形细嫩紧结,色泽绿翠,香气浓强,滋味鲜醇,汤色淡绿明 亮,叶底细嫩,很有特色。“紫笋”一名,也由陆羽《茶经》“紫者上,笋者上”而得名,紫笋茶又被称为湖洲紫笋、顾渚紫笋。被历代文人誉为“茶中极品”。
生长条件 低山丘陵,坡度平缓,植被丰富,土层厚,有机质含量高 顾渚山因处于良好的小气候条件从而孕育出流芳千年的紫笋茶,紫笋茶有着优异的内质和独特的香味,芽叶细嫩,芽色带紫,芽形如笋,条索紧裹,沸水冲泡,芳香扑鼻,汤色清朗;茶叶舒展后,呈兰花状。